我在岸上奔小康

福建日报   2023-07-03 17:56:06

《福建日报》2023年07月03日第01版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,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连家船民曾是特殊的穷困群体,他们以船为家,终年漂泊在海上,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。随着连家船民整体搬迁上岸造福工程的开展,20多年来,数万连家船民实现了“搬上来、住下来、富起来”的沧桑巨变。一项项政策,犹如冬日暖阳,点亮了连家船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,也为他们托举起稳稳的幸福。

山河为证,岁月为名。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历史,既是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,也充分彰显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上岸不是终点,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。感恩奋进,上岸梦圆的连家船民在接续奋斗中努力开创美好未来。

在新征程上,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采取更多惠民生、暖民心举措,抓实抓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,我们定能汇聚起磅礴之力,共同书写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。

——题记

“32岁之前,我都生活在船上,到八九岁都没穿过一条像样的裤子……”在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,村民江成财为游客讲述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故事。他个子不高,但腰板笔直、讲话中气十足。很难想象,他曾是一名佝偻着腰、在逼仄的船上生活多年的连家船民。

所谓“连家船民”,即“家连着船,船连着家”,祖祖辈辈在海上过着浮家泛宅生活的特殊群体。

下岐,是“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”。曾经,沿江近海,住着万千连家船民;如今,岸上新楼,一众村民安居乐业。

从终年海上漂泊求生存,到上岸安居乐业奔小康,是江成财与万千连家船民的人生历程。如今,作为下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义务讲解员,江成财经常结合自身经历,为天南地北到访的游客讲述连家船民通过“造福工程”上岸定居的故事。

搬上来——告别漂泊

自打记事起,江成财就生活在船上。“一条破船挂破网,祖宗三代共一船,捕来鱼虾换糠菜,上漏下漏度时光”,是他早年生活的写照。

连家船只有六七米长,空间狭小,成人在船舱无法站直身子。船头的甲板是捕鱼劳作的地方,中间的船舱是卧室和厨房,船尾遮蔽处是卫生方便的地方。小小一艘木船,承载着连家船民世代的生计,捕鱼劳作、吃喝拉撒、生老病死、婚丧嫁娶都在这里。由于常年蜗居船上,连家船民普遍身材矮小,双脚弯曲变形。

江成财在连家船上为记者演示直不起腰的空间的逼仄。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摄

“小时候一到过年就跟着母亲挨家挨户乞讨,看到别的孩子有饭吃、有肉吃,羡慕得不得了。”谈及过去的生活,江成财颇感心酸。在他人生的头30年里,一家人以“讨小海”为生,总为生计发愁。

担惊受怕更是常事。江成财说,连家船民长年困守海上,最怕碰上台风天,父母担心孩子落水,常用绳子将他们紧紧绑在船上。运气不好时,船翻了,生计没了,家也没了。

“小时候,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刻就是在风平浪静的夜晚,趴在船沿看天上的月亮和岸上的灯光。”那时,江成财总盼望着有一天能像岸上人一样生活,有房子住、有温暖的灯……

在闽东,直到1997年,像江成财一样需要上岸定居的连家船民,总数仍超万人。福建省委、省政府提出从1998年开始,花三年时间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。同年12月,“福建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”在福安市召开,会议过后,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加速。江成财的“上岸定居梦”迎来了曙光。

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,比一般的“造福工程”更有难度。

没有土地怎么办?吹沙填海,造地安家,地方政府免费供地,免征各项土地税费,还负责路、电、水、通信、广播电视信号等“五通”工作。

上岸船民没钱建新房怎么办?政府比照普通“造福工程”搬迁农户,给予建房补助。

依山傍水的下岐村风光秀丽。紧挨着大马路的这些黄色的房子是第一批连家船民上岸的居住点,距离海边不远,这让他们工作生活两不误。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摄

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,下岐村采取“分期分批,全面搬迁”的办法,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,兴建了2个渔民新村和6个渔民安置点,建房339栋。对上岸船民每人给予建房补助1300元,余下建房款由工程队垫付、村“两委”担保,允许船民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将房款还清。至1999年,下岐村511户渔民2310人顺利搬迁上岸。

至此,三十而立的江成财,告别“上无片瓦、下无寸土”的海上漂泊生涯,终于在岸上有了家。

住下来——安居乐业

上岸第一天,江成财一家六口揣着破棉絮、铁锅等家当,住进了下岐村下岐路136号。屋内,还有政府捐赠的弹簧床、液化气灶等物品。

“造福工程”实施,连家船民搬迁上岸。宁德市委宣传部供图

当晚,江成财父亲“晕床”了——多年来枕着风浪、睡着硬船板的他对弹簧床很不习惯。而江成财却兴奋得睡不着。望着明晃晃的电灯,想到今后再不用风吹雨淋、担惊受怕,江成财心里暖暖的。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在岸上闯出一条路。

在村“两委”介绍下,江成财开始到附近的滩涂边打工边学习海蛏养殖。不识字的他,用耳朵听、眼睛看,靠着一股韧劲掌握了技术。

想着房款还欠着,小孩读书也要花钱,江成财萌生了承包池塘养海蛏的想法。但资金从哪来?他找到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寿章帮忙“支招”。在村“两委”担保下,他成功贷到5万元创业资金,开始养殖海蛏。一年下来,个人收入约7万元,赚到了人生的“第一桶金”。

多年后,江成财对当初村“两委”的帮助仍心怀感激。他回忆,刚上岸定居时,很多连家船民“没地、没钱、没文化”,生活手足无措。因此,小到手把手教签名、帮孩子取名,大到生产生活、求职发展,都找村“两委”帮忙。

盼上岸,是一代代连家船民的夙愿。但由于常年漂泊海上,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岸上大相径庭,上岸后心理也有诸多不适。为此,各地党委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,着力帮助他们在岸上安居乐业。

作为土生土长的连家船民,郑月娥1996年回到下岐村村委工作,一路成长为如今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,也见证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历程。

“为帮助船民适应岸上生活,下岐村实行村干坐班制,还经常将服务送上门。”郑月娥回忆,当时,村“两委”积极对接有关部门、企业,为上岸船民传授养殖技术、提供就业技能培训、解决生产资金问题,帮助他们实现多元就业。

有了生计,也要有生活。彼时,上级部门投入资金,完善各项基础设施,就近设立3个卫生医疗站,方便船民就医;在学校教学楼加盖一层,扩充教室,保证连家船民适龄儿童都能有学上。

人上岸了,心也上岸了。郑月娥欣慰地看到,越来越多连家船民融入岸上生活,眼界越来越开阔,发展思路也随之打开。

2005年,江成财发现新机会,用养蛏赚到的钱成立建筑工程队,带领10多名村民走南闯北承接桩基工程。时至今日,他的团队已壮大到50多人。

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电梯房,和爱人逗着活泼可爱的孙辈玩耍,如此美妙的生活是江成财以前不曾设想的。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摄

2013年,针对部分住房条件局促、安置点基础设施薄弱的连家船民,下岐村在渔民塘安置点启动船民安居小区建设,拟重新安置120户642人。江成财的团队承接了这一项目。

两年后,小区建成,一批连家船民搬进了崭新的楼房,江成财不禁感慨:“以前,岸上人为我们建房,如今,我们也能给自己建房了!”

富起来——向海而歌

沿着乡间小路,驱车来到下岐村渔民塘安置点。不远处,是江成财承包的蛏池。

眼下,江成财的工程队已由其孩子接手管理,他在家附近和亲友共同投资养殖360亩海蛏、60亩弹涂鱼,光海蛏养殖,江成财一家每年就有约15万元的收入。

过去讨海为生,靠天吃饭,如今科学养殖,向大海要效益。“父母为我取名成财,希望我摆脱以前的苦日子,现在他们的愿望成真了。”看着如今的好光景,江成财忍不住感慨道。

江成财和伙伴们养殖了360亩海蛏及60亩弹涂鱼,他时不时地到池塘查看养殖情况。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摄

海,是下岐村最宝贵的财富,如何带领村民“海中淘金”是郑月娥一直思考的课题。

“在上岸之初,我们没有土地,就靠着海洋发展渔业捕捞、水产养殖、海鲜批发等产业。”郑月娥清楚地意识到,下岐村背靠闽东“黄金水道”白马港,优质的海产品是产业发展的关键。近年来,下岐村也在不断探索多元产业发展路径,除了发展名特优新品种鱼类的新型抗风浪网箱养殖,还积极联合周边村落,建成“海鲜一条街”,推动产业集聚发展,形成覆盖养殖、捕捞、加工、批发、餐饮等环节的海鲜产业链,着力打造当地海产品牌。

“上岸前,周边几个村子将土地提供给我们建房。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起来,也想伸手拉一把他们,带领大家一起致富。”回忆过往,郑月娥心中带着感激。

产业兴致富众乡亲。下岐村渔民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30360元,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63万元。富了“口袋”,也富了“脑袋”。全村原先95%的船民都是文盲,如今已走出了290多名大学生。

作为连家船民的后代,江建斌组建了一支电商团队,收海鲜、做直播、卖产品,用新模式赋能海鲜产业,让下岐海鲜产品冲上“云端”。图为团队成员在直播带货。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摄

看中家乡的海鲜产业发展前景,下岐村“95后”青年江建斌选择回乡创业。他组建起一支电商团队,通过直播卖货、内容创作等方式,提升下岐村海鲜品牌知名度。

作为连家船民的后代,江建斌常听长辈讲述从前的生活,这让江建斌萌生出讲好连家船民上岸故事的想法。目前,他和团队成立了文化传媒公司,拟通过拍摄短视频,孵化“连家船民”IP,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。

坐拥宝贵的海洋资源,新一代下岐青年接续在海上“淘金”,有的成立渔业生产专业合作社,有的收购海鲜销往全国各地,还有的开办海鲜酒楼专营一口“下岐”鲜味……

“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生活!”站在海边望着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,江成财感叹道,“好日子来之不易,我们要倍加珍惜!”

从海上向岸上跃迁,一步跨千年;从“住下来”向“富起来”转变,一路奔小康。海还是那片海,但昔日的悲苦之海早已化作致富之海。船民们在这里耕海牧渔,辛勤劳作,他们坚信,幸福的浪花触手可及。(记者 朱子微 苏依婕 吴倩/文 吴恩儿/图)

资讯